演艺圈里陈强老爷子和他子陈佩斯的名号,那真是没几个人不知道的。爷俩不光长相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艺术这碗饭上更是一脉相承,表演风格透着股子相似的劲。但陈佩斯的表演更透着股子松弛劲,浑身的喜剧细胞跟装了弹簧似的,就连鼻尖都能抖出包袱来,实打实应了那句“青出于蓝胜于蓝”!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陈强刚开始的时候打心眼里不希望陈佩斯学表演,压根没打算让子踏上表演这条路。
1918年,陈强在河北省宁晋县呱呱坠地。中学毕业之后,他毅然投身八路军队伍。由于天生具备表演的本事,他被分派到抗日救亡戏剧团。在剧团的悉心培养下,陈强没多久就跻身优秀演员的行列,在表演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推出了歌剧《白毛女》。剧团领导瞅中陈强长着一副鹰钩鼻,便安排他出演剧中头号反面角色“黄世仁”。陈强虽说心里犯嘀咕,但还是接下了角色。他把从小到大在农村见过的各类坏蛋形象揉在一起,将这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恶霸地主演得入木三分,那股子坏劲仿佛从戏里直戳到观众心里。
都怪陈强把黄世仁演得太逼真,他当年差点把命搭进去。1951年,陈强在张家口给部队演《白毛女》时,战士们看完他的表演,个个恨得牙根直痒痒。有个战士情绪激动到端起枪就往台上的“黄世仁”瞄准,扳机都扣下去了,幸亏班长眼尖手快,一把将枪口抬向天空,陈强这才惊险躲过子弹。打那以后,部队下了死命令:看《白毛女》时严禁携带任何武器进场,就怕再闹出人命。这事搁现在看,既能看出老艺术家演技有多震撼人心,也让人感叹当年观众入戏太深带来的“惊险副作用”。
1954年,陈佩斯降生了,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家里人都喊他“二子”。这“佩斯”名字的来头可得说道说道。原来当年父亲陈强跟着中国电影代表团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时,人还在北京的妻子给他生了个大子,也就是陈佩斯的哥哥,陈强一高兴,直接给大子取名“布达”。两年后老二呱呱坠地,得,接着从“布达佩斯”这取字,“佩斯”这名字就这么来了。你看这取名逻辑堪称直接了当,妥妥的“就地取材”式命名,这种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取名方式,放现在是不是也挺有讨论劲的?
小时候陈佩斯和他父亲那模样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街坊邻居见了他总爱开玩笑:“小子,过来,小黄世仁,来颗糖吃。”小家伙每次听到这话都气鼓鼓地叉着腰,梗着脖子反驳:“不吃!我才不是小黄世仁,我是小黄继光!”
可经不住周围人总拿这事打趣后,陈佩斯也会回家跟老爷子甩脸子:“都是你给我惹的麻烦,那么多好人角色不演,非挑反派角色演!你就是咱家里的阶级敌人!”陈强得好说歹说哄上许久,才让子脸色缓和下来。
虽说小时候没少跟老爷子置气,但陈佩斯打小就把陈强的表演天赋揣进了骨子里。那时候他总爱扒着电影里父亲的镜头,一招一式地跟着比划,小脑袋瓜里整天晃悠着当电影演员的念想。老爷子当年就瞧出子是块料,瞅着他哭有哭样、笑有笑样的劲,直接点破:“这小子将来指定能吃表演这碗饭!”
可到了60年代末,陈强却因曾塑造过黄世仁、南霸天等经典反派角色遭了殃,被推上风口浪尖批判。1969年,年仅15岁的陈佩斯也只能远赴内蒙的军垦农场劳动锻炼。看着子小小年纪就被迫离乡,陈强心里满是愧疚,觉得全是自己连累了孩子。他暗暗发誓,今后说什么也不能让子再踏入表演这一行,说啥也不能让孩子再受这份罪。
1973年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启动演员招收工作。当时18岁的陈佩斯,得知消息后特意从内蒙古赶回北京报名。父亲陈强得知此事后,多次阻拦子,不想让他走演艺这条路。但陈佩斯态度十分坚决,铁了心要去报名。看着子这般坚持,老爷子急得直叹气,最终也只能默许,让子去参加报名。
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陈佩斯下足了功夫,精心准备了几个自己擅长的小节目。此次考试的主考官可不简单,是曾在经典作品《白毛女》中饰演重要角色的表演艺术家田华。考试时,田华要求陈佩斯现场朗诵两首诗歌并完成一个即兴小品表演。陈佩斯在台上一点不怯场,把这两项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田华和其他几位考官在台下短暂商议后,一致认可他的表现,当场宣布他考试通过。
陈佩斯觉得还没过够瘾,满脸急切地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嚷嚷:“田华阿姨,我这还有节目!”
田华面带笑意开口问道:“你有啥?”
陈佩斯底气十足,面对提问,一拍胸脯回应:“您尽管说,要啥有啥!”
得嘞,你再秀一个!
紧接着陈佩斯又接连露了几手绝活,把考官们看得心服口服!这几场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每个节目都像长了钩子似的抓住所有人眼球——从抖包袱的节奏到肢体语言的拿捏,处处透着老艺人的火候。考官们当场就坐不住了,交头接耳时眼里全是惊叹,谁都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表演者竟藏着这么深的功底,一场演出下来直接把考核现场变成了个人秀的舞台,彻底让专业评委们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本事!
可没几天,陈佩斯突然收到了“重新考试”的消息。原来有人在背后议论,说田华和陈强是老战友,就因为这层关系,她才给陈佩斯“走后门”招了进来。田华听闻这话简直火冒三丈,当场就驳斥了这些人的荒唐说法。但为了实实在在证明陈佩斯有真本事,她只好再安排一场表演考试。
考试刚一开始,有位考官冲陈佩斯喊:“听说你以前在内蒙古草原干过农活?那你现场来个‘翻地劳动'的表演。”
陈佩斯在内蒙劳动那阵子,天天在外面风吹雨淋地干活,手里一直没放下过铁锹。或许正是这份实打实的经历,让他后来的表演格外鲜活逼真,就连一开始持反对意见的人看了都挑不出毛病,打心底里觉得服气。就凭着这股子真功夫,他最终毫无争议地被成功录取了。
1977年,陈佩斯迎来了演艺生涯中的首个电影角色。在电影《万水千山》里,他饰演的是一个抢包袱的匪兵,这只是个戏份极少、毫不起眼的配角。但陈佩斯丝毫没有轻视这个角色,他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创作才能尽数发挥。他把这个匪兵演得生动传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恰到好处,让这个小角色仿佛有了灵魂,让人过目难忘。
在筹备排练那会,陈佩斯可没少花心思,特意琢磨出三个细节:
在战斗场景中,陈佩斯正专注应对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枪响。他猛地一甩头,帽子随即掉落,接着转头对着另一个匪兵怒骂道:“眼瞎?你他妈朝哪开枪?”
再说另一个场景,陈佩斯搀扶着一名匪兵撤退时,这匪兵烟瘾突然上来了,竟直接掏出白面就往嘴里送。陈佩斯在一旁看得直咽口水,眼神紧紧盯着那白面,手也不自觉地跟着比划,最后实在没忍住,也伸手撩着烟凑上去吸了起来。这一幕里,两人一个旁若无人地吸毒,一个难忍馋意地模仿,那生动的神态和动作,简直把人一下子就拽进了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情境里。
第三个事是这样,有个被红军俘获的敌方军官,为了隐瞒身份,慌乱中一把夺过陈佩斯的帽子扣在头上,还把自己的军官帽强行塞到他手里。陈佩斯拿着这顶军官帽可犯了难,扔了不合适,戴上更不对劲,这不明摆着给自己招麻烦!他急得直挠头,突然灵机一动,干脆解开衣襟,把帽子紧紧藏在了怀里。您说这场景逗不逗?一边是企图蒙混过关的被俘军官,一边是机智应对的陈佩斯,这一来一回的交锋,真是透着股子让人忍俊不禁的戏剧性。
导演瞅着陈佩斯演戏还真有两把刷子,立马提拔他演匪兵班长。陈佩斯戏份多了后演得更出彩,导演一看更满意,又让他往上走了一步,演匪排长。谁能想到,等电影正式开拍的时候,陈佩斯这角色直接“三级跳”,成了匪连长!这一路开挂的角色晋升,妥妥展现了他实打实的表演功底,也让人忍不住琢磨,导演这双发现 talent 的眼睛可真够毒的,这选角眼光背后藏着多少行业里的门道?
电影杀青后,陈佩斯赶忙回到家,一脸喜色地跟父亲报喜:“爸,我演的角色又升职!”
陈强问道:“升啥官?”
“啥连长?”
那土匪连长!
陈强禁不住笑着骂道:“你这小子就不能演点正派角色?成天演这种角色,能有啥出息?”
陈佩斯也笑着回怼:“这事都怪您,您和妈妈要是当初给我生一张杨子荣那样的正气脸,我哪会去演反角?”
陈强爽朗地笑出声:“你这臭小子,还挺有理有据的!”
说起1979年陈强和陈佩斯这对父子,那可是在喜剧片《瞧这一家子》里来了回亮眼合作。拍戏的时候,陈强那叫一个认真,简直是手把手地给子陈佩斯“开小灶”——每场戏他都先亲自上阵演一遍,一招一式地抠细节,演完还让陈佩斯跟着模仿。在父亲这般细致的指点下,陈佩斯的演技那是肉眼可见地突飞猛进。这对银幕父子档的默契可不止这一次,后续又多次搭档亮相大银幕,成了不少观众记忆里的经典组合。
1984年春晚舞台上,陈佩斯和朱时茂凭借小品《吃面条》崭露头角,就此踏上了独具风格的喜剧探索之旅。别看陈佩斯在作品里常以丑角形象示人,他对此可是毫不在意。这个作品可不简单,直接给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开了个新天窗。说起对喜剧的理解,陈佩斯还有过一段相当经典的论述。
这可不是拿真人、拿自己开涮找乐子,而是角色在出洋相、露怯。喜剧,就是让角色陷入麻烦、窘境或者无法脱身的境地,以此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感。当你抛出一个包袱,观众笑了,你就满足了,这种成就感简直让人上瘾。太痛快了!天底下没有哪种表演形式能比演喜剧更让演员过瘾,这种快乐独一无二。
说起子的成长,陈强心里倍感宽慰。他曾笑着调侃道:“早先别人介绍佩斯时,总指着他说‘这是陈强的子'。可如今不一样了,人家介绍我时,都指着我说‘这是陈佩斯的爸爸'。这可不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话里满是对子成就的自豪,也让人忍不住琢磨起父子俩这角色“反转”背后的意味——当父辈的光环逐渐被子女的光芒覆盖,究竟是父辈的成功,还是子女的超越更值得说道?
2000年12月,陈强突然被脑中风击倒,虽经及时抢救捡回一条命,却留下了记忆消失的后遗症。那阵子,陈佩斯几乎全天候守在医院病床前照料父亲。为帮父亲恢复记忆,他时常翻出当年父子俩一起拍电影时的点滴趣事讲给父亲听,可陈强始终没什么反应,眼神空洞得像压根没听见子的声音一样。
听医生这么一建议,陈佩斯转头就在乡下寻摸了个环境清幽的地,把父亲接过去调养身体。每晚他都雷打不动地给父亲泡脚、揉脚,变着法刺激老人的穴位,一下一下给父亲活动关节,愣是照着医生的样子有模有样地给父亲做起了康复治疗。往往忙活到夜里十一点多,他才得空歇口气。说起来,明星身份下的这桩孝子日常,还真挺让人感慨——当大腕放下光环守着父亲床前忙前忙后,这画面里藏着的亲情分量,怕是比舞台上的包袱更能砸中人心?
陈佩斯悉心照料下,陈强的记忆慢慢有了起色,双脚也从一开始无法动弹到能慢慢站起来,后来竟然能自己走几步了。医生们见状纷纷感慨:“佩斯这份孝心简直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1年,陈佩斯正忙着舞台喜剧《托》的排练。某天深夜时分,母亲突然给他打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母亲急切的声音:“二子,赶紧回家一趟,你爸有事找你!”
陈强急急忙忙往家赶,等他到家的时候都已经是凌晨了。他一进客厅,就看到父亲坐在那,一点没显露出困意,可母亲早就困得不行了,眼皮直打架。母亲赶忙对陈佩斯说:“二子,你可算回来了,你爸要是见不着你,说什么都不肯睡觉!”
陈佩斯赶忙询问父亲找自己啥事,哪成想陈强对着他一个劲地打哈欠:“我困了,得去睡觉!”
陈佩斯又好气又好笑地说:“您这不是成心折腾自家孩子吗!”
那几天,陈强跟认准了似的,看不到子陈佩斯就辗转难眠。陈佩斯心里不是滋味,看着父亲年纪越大越离不开自己,干脆搬回了父母家,还特意把卧室选在父亲房间隔壁。现在他夜里只要听见动静就立马起身查看,生怕父亲有什么闪失。这份沉甸甸的牵挂,让父子间的羁绊显得格外深刻。
陈佩斯用心照料着陈强,在他的关怀下,陈强活到了94岁,于2012年因病离世。
陈强老先生虽已离去,但他参演的一部部传世之作,还有和子陈佩斯之间的暖心往事,至今仍在影迷心中激荡!这些珍贵的记忆,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成为影史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新玺配资-短线配资平台-网络配资平台-股票配资中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